任职地点:江西-上饶市-鄱阳县
任职岗位:上饶市鄱阳县田畈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挂职),江西省自然资源厅人事处二级主任科员
工作感悟:回家的路,平坦而温暖;母校的情,浓烈而真挚;基层的苦,品后而甘甜。同时,我有三点体会:其一,要把基层当作是我们“解民生”和“治学问”的最广阔田野,去努力经风雨、见世面;其二,要对所见万物永远思辨、永远发问、永远探索,并发挥专业优势做一些针对性研究;其三,要送自己一份专属的孤独和一粒结实的扣子,并努力杜绝一切错误倾向。
萧子扬,2022届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毕业后坚定选择和江西省委组织部签约,回到生他、养他、念他的家乡——江西省,从事基层选调工作。谈及回到家乡工作的原因,他讲道:“既有快速崛起的家乡对游子的深切呼唤,也有到红土圣地锻造品格和争做青年铁军的满腔热忱,还有在选调生队伍当中发出‘国字号’农大声音的职责和使命呼唤。”成为选调生以来,萧子扬先后挂任鄱阳县田畈街镇松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田畈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现就职于江西省自然资源厅人事处。
解民之忧,纾民之困
2022年9月21日,对于萧子扬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是他正式到鄱阳县挂职锻炼的日子。在鄱阳县工作期间,他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主动加入乡亲“群聊”,主动融入这片热土,深深爱上这里。他在已发表的散文中提到,“我爱松村的黄昏、日落和雾紫色的天空,我爱松村金黄色的滚滚稻浪和千秋河的静默无言……我爱松村‘馈赠’给我的种种经历”。在这里,他的文字变得更富有诗情画意和人文关怀;在这里,他对基层的理解变得更清晰和深刻;在这里,他的人生选择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想信念变得更坚定和具体。当他的博导叶敬忠教授来江西看到他后,不禁感慨“你变化很大,成长了不少”。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嘱托:“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这给了萧子扬前行路上的指引和鼓励。他深刻牢记母校“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谆谆教诲,主动担当作为,做好“解民生”工作。在赴田畈街镇就职之前,萧子扬曾在国家乡村振兴局跟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习心得。凭借这一独特优势,他主动对接原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黄艳同志一行鄱阳调研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努力展现镇村工作的亮点和成效,获得调研组的肯定。他还主动链接社会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在东海基金、省地质局、省委党校、江西农大等单位支持下,推动了一系列惠民项目的落地,受益群众近百人,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等工作,连续多次参与山火扑灭,持续数月奔赴疫情防控一线,并利用自然资源系统优势顺利解决多起土地纠纷和切实做好了信访维稳工作……这些看似微小细碎,却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情,都在萧子扬的努力下落实、落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推动相关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鄱阳县田畈街镇松林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省、市、县三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田畈街镇也获评国家级卫生乡镇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镇,同时萧子扬的个人事迹被中国网、江西日报等媒体报道,擦亮了中国农业大学选调生的名片,赢得了社会各方的好评和点赞。

治学以精,问学以勤
萧子扬积极发扬自己的专业优势,始终牢记母校老师“要保持科学研究精神,产出富有真挚情感、扎根基层社会、表达农民诉求的作品”的叮嘱。工作之余,他注重补齐理论短板,研读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及“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文件,学习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等。同时,萧子扬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他在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生态环境部等单位主办的《新型城镇化》《中国人口报》《中国环境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了十余篇理论文章和驻村随笔,其中一篇文章获得了自然资源部全国征文优秀作品奖。满格的专业素养是萧子扬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实力支撑。他在学识上不断精益求精,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基层实践的洪流中。
经历过基层工作磨砺,萧子扬也总结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其一,要把基层当作是“解民生”和“治学问”的最广阔田野,去努力经风雨、见世面;其二,要对所见万物永远思辨、永远发问、永远探索,并发挥专业优势做针对性研究;其三,要送自己一份专属的孤独和一粒结实的扣子,努力杜绝一切错误倾向。萧子扬坚守选调初心,牢记母校的教诲,在离土地和群众最近的地方,努力展示“农大人”的赤子情怀,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他也号召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